WNEVC 2021 |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研发部负责人、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Thomas Manfred Müller:谱写以充电服务为核心的电动出行新乐章
2021年9月15-17日,“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1)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共同主办。本次大会以“全面推进市场化、加速跨产业融合,携手实现碳中和”为主题,邀请全球各国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展开研讨。
在9月17日下午举办的主题峰会“充换电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探索”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研发部负责人、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Thomas Manfred Müller发表精彩演讲。
Thomas Manfred Müller指出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大众正通过整车平台化战略积极开发系列化新能源汽车产品,并以为满足用户服务、提升用户体验为立足点,积极开展电池及充电基础设施产品技术布局。在电池技术方面,大众基于场景驱动和合作伙伴一起探索标准化电池尺寸规格设计,使电动汽车可以更加高质量的推广应用;在充电服务方面,大众在公共的空间和家用两种场景下都推出满足用户充电需求的充电基础设施产品。Thomas Manfred Müller进一步指出,未来以充电服务为核心,主机厂、充电服务运营商等产业链多方应加强合作,才能给用户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尊敬的董扬理事长,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很高兴参加今天关于充电的讨论。在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之前,我想和大家聊聊音乐,尤其是交响乐。交响乐是一种需要高度协同的音乐,我还有很多要说,但是我的中文还不够好,我说英文,请帮我翻译一下,谢谢!
所以在我们开始之前,我想先和大家简单的说一说决策的问题。之前董扬理事长已经和我们说了决策是非常重要的,也告诉我说这个会议是关于充电的基础设施的。为什么基础设施这么的重要,这是我们在汽车历史上第一次意识到我们需要从零开始建设一套非常完备的基础设施,适应充电技术的发展。因为充电是一种体验,我们需要管理充电的体验,并且维护这种体验。这与我们以前去加油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充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加油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对,所以之前董秘书长也说了,我们需要让所有的人想充电的时候都可以充上电,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愿景。
所以对于我今天的演讲来说,如果是以交响乐来做类比,交响乐其实是一种很美好的音乐,我们需要不同的协作,我们需要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也需要乐手和谐统一的努力创造出这么一首乐曲。对于我们做汽车充电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也需要整合创新所有的环节,协同为我们的客户营造一种用户体验。汽车世界正在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电气化的变革,就像我们在一起演奏交响乐。
如果是我们一起去看一下汽车产品,看一下我们已经出了的这些产品线,就不管是比较奢华的产品线保时捷再到大众的ID6.,之前我们在成都的车展上发布了ID3.,我们一直在扩展新能源汽车的系列。我们其实是打开了大众电动汽车帝国的开端,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电气化的努力,能够实现双碳目标,但是这只是我们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到今年年底,我们还会生产出20多款新的新能源汽车,2030年我们将会把这个阵营扩充到30多辆,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如果我们看一下我们的平台结构,大众首先推出了MEB的平台,然后推出了PPE的平台,我们已经在往下一个阶段发展了。推出了SSP平台,一种全新一体化的标准化平台,这个平台其实是结合了我们的中低高端三条产线,它其实是MEB和PPE的继任者,可以专门为电动汽车来服务。我们在这个上面也花了很多的投资,我们相信SSP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发展的方向。
电池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技术,我们要充分的考虑电池充电技术,因为我们需要确保电池能够有电支持汽车从一个地点开到另外一个地点。我们也有合作伙伴,在国外也有伙伴,在欧洲也有伙伴,我们相信电池对电动汽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之前也提出了希望有一个统一规格的电池,我们有了这个统一化的电池之后,就可以开发出更加高质量的电动汽车的应用。而且我们的电池可以用于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驾驶行为以及不同的燃料都可以使用我们的统一电池的设计,这是一种标准化的电池设计。
如果我们看一看我们的生产,就会发现大众是在向电动汽车转型的。我们已经开始了,未来还会更多,因为我们知道电动汽车是属于一个巨大转型的变革期。大众汽车在中国已经有了40多年的历史,我们也是一直都参与中国的变革。同时,我们在中国也进行了很多的研发,为这个市场进行赋能,也满足中国当地市场需求。我们也在转型成为一个整合出行的服务商,我们进一步的提升我们的纯电动汽车的研发的技术,也在研发一些新型的技术,比如像自动驾驶以及车路协同,车和智慧城市的协同,这些都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也是我们电气化的一个目标。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我们还要考虑另外一个元素,和我们的基础设施有关系了。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如何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最正确的基础设施?我们有二个目标,就是在未来的几年可能会出现的,我们的目标就是去降低这个准入标准,也就是让人们买车变的更方便,让客户在需要充电的时候就能够充上电,这样子他们才能以最方便的方式使用他们的电动汽车。因此我们有二个主要的产品,我们认为非常基础的产品。我们有一个在家使用的品牌充电墙盒,有了这个产品,我们在家里只要一夜的充电就可以充满我们的汽车。但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安装,有一些家庭可以在公共的空间使用这样子的充电,我们也会有公共的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替代场景。
我们也希望把这二者视为互相补充的充电解决办法,我们不是只走单一的方向,我们是关注客户的体验,希望可以给客户体验他们真正所需的使用场景。也就是当我们进入到充电的区域的时候,无论客户处在哪一个地方,他总是要去停车的,可能是停在住宅区,或者是其他的场景,有刚才的二种产品系列,我们就可以给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充电体验。刚才提到的充电墙盒,它的功率可以达到22KW,而且我们的墙盒是有认证安装的系统。
我们公司为了推广这个产品,我们新创了一个合资企业开迈斯,就是希望可以打开中国的市场。2021年底会在8个城市布局6000个充电点,2025年会布置17000个充电点。当我们完成了所有的布局,在五小时行驶范围内的地方就可以找到下一个充电点。现在客户最大的担心是买了电动汽车以后没有办法充电,所以有了公共场合的充电系列,就可以解决用户的这个问题。
我们公司一直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而创新的,刚才我提到的二个用户场景也是考虑到了消费者的需求。以前在内燃车时代,用户的需求比较单一,进入了电动车的时代,充电的需求和场景的变化比以往更多。而且还有一个充电时间的问题,所以我们也会考虑快充的解决方案,几乎可以做到和加油一样的节奏,让客户感觉到充电的时间不是这么的长,让客户充电半小时,就可以充到更高的数值。我们希望给客户提供一个充电配套的服务,当他的车子在充电的时候,比如说周边有商场或者是餐馆,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充电时间匹配的服务。对于传统的燃油汽车来说,我们去加油的时候,感觉加油站环境比较脏。即使是加油,我们也是需要去稍等一会,也不是这么快的时间可以完成,可能需要5-10分钟,这时候我们也是需要消磨一下加油的时间。电动车时代,如果可以在充电站的附近布局充电的服务,也可以极大的提升客户的充电体验,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可以抓住这种无缝又方便的充电体验,我们就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也是我提到的交响乐的概念,我们需要把各个方面都纳入考虑,给客户提供一个满意的全方位的服务。我们怎么把新技术带给客户,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客户的满意度,客户的接受度,客户的体验都很重要。无论是做怎么样的生意,比如说传统的燃油汽车,只要我们可以给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客户体验,我们的客户满意度就会提高。
我们看一下,左边是我们提供的夜晚墙盒充电的情景,这个墙盒可以安装在住宅区或者是工作区。这个墙盒的设计就是给我们的客户,不需要出门的时候,可以长时间的充电。右手的就是公共场合的充电,有快速充电,还有即插即充等等的一些辅助配套。并不是说客户只会在家里充电,或者是在公共场合充电,所以还需要把我们的公共空间充电做成真正的充电网络,让他们在城市里行驶的时候,都可以找到提供充电服务的地方。充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比如是即插即充、快充、或者是充电的时候泊车管理等等,这些都是我提到的交响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把充电公共网络做起来以后,有可能我们的客户就可以通过手机网络预约充电的电位,提前30分钟预约以后就可以去充电。电动出行已经是我们现在的一个大趋势,也会是我们未来的新趋势。电动出行是对环境更友好,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对节能减排有极大的贡献,但是如果我们不考虑客户的体验和客户的满意度的话,这一点也是无法达成的。
如果我们要为环保贡献的时候,也会牺牲一点个人体验,这个事也是做不成的。我们希望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有非常好的使用体验,这样子我们的电动车才是做的非常好。
回到一开始提到的内容,我认为我们必须要在多方进行良好交流和合作。我们的充电商还有主机厂,以及各方通力合作,才能给客户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 大家都在看
-
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供应链创新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上海成功召开
-
2
关于举办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
-
3
CIBF 2025 || 先进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研讨会举办
-
4
《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研判及专利分析》研究成果
-
5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党总支开展“传承西柏坡精神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主题党日活动
-
6
2025上海车展 丨智能底盘与自动驾驶融合发展暨电动汽车联盟智能底盘工作组会议会议日程发布
-
7
《动力电池使用退役机制研究》课题成果
-
8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携手舍弗勒中国、上海国际汽车城,共筑产业创新生态新格局
-
9
《车规级芯片产业现状及自主路径研究》课题成果
-
10
《动力电池低温快速加热技术》(武汉理工大学)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