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AE汽车技术预见系列《2025年汽车智能座舱技术趋势》发布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9月16日,在“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ICIC 2025)”期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助理、国汽战略院副院长郑亚莉发布了《2025年汽车智能座舱技术趋势》

作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技术预见系列报告之一,本报告重点围绕“2030年,汽车智能座舱将进入高阶认知智能新阶段”这一发展目标,系统梳理了未来三年智能座舱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创新趋势与发展路径,旨在推动行业凝聚共识,为政府部门决策参考,助力企业科学布局、理性推进智能座舱技术创新发展。

报告锚定了引领智能座舱迈向高阶认知智能的三大演进路径:智能变革、交互演进与空间重塑,并据此进一步阐释了未来三年值得关注的八大技术趋势。

智能变革

座舱端到端AI智能体初步应用,推动车辆向“以人为中心”演进

智能座舱端到端AI智能体将能够实现基于上下文长程推理与多模态融合,正从传统的语音助手逐步演进为具备主动服务、高度个性化、交互自然的座舱中枢‌,推动汽车实现从“人适应车”到“车适应人”的范式转型。

硬件与算法创新突破,加速座舱大模型端侧部署与应用

端侧大模型架构优化、模型压缩与加速技术持续升级,叠加硬件算力的架构与性能的突破,正加速推动座舱大模型的端侧部署与应用,进一步提升响应的速度与系统可靠性的同时,为用户带来低延时、高流畅度、高安全性的沉浸式智能体验。

多智能体协同探索,重塑场景驱动的座舱服务生态

未来的智能座舱将超越单一的功能堆叠,以统一的主智能体为交互入口,依托多智能体根据场景需求动态协同,提供沉浸式、一体化的用车体验,最终迈向“场景驱动+多智能体协同”的新型智能服务生态。

交互演进

E/E架构向中央计算平台转变,推动座舱跨域协同融合

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到域集中式,并进一步朝“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方向持续发展,将打通座舱与整车其他域之间的数据壁垒,使智能座舱将逐步拥有自主规划与执行复杂跨域协同操作的能力。

HUD升级迭代,成为座舱与智驾融合的核心交互枢纽

HUD技术将通过光学创新、算法进化以及与自动驾驶等关键信息的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沉浸式交互体验,在增加驾驶安全性与用户对智驾系统信任度的同时,日益成为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融合交互的关键节点。

内饰多功能化发展,座舱向主动式智能健康空间迈进

汽车内饰正从提供单一的舒适乘坐体验,向融合环保材料、智能表面和健康监测技术的“健康+智能”方向进化,通过视觉、触觉、生物传感等多模态交互,成为能够主动守护驾乘人员健康与安全的智能空间。

空间重塑

模块化设计与生态联动,重新定义场景化的“第三空间”

舱内硬件模块化、拓展接口标准化与软件生态的深度联动,将实现舱内布局依据场景化需求自适应调整,最终推动座舱从单一功能空间,向可自定义、可进化、可多场景无缝切换的智能移动“第三空间”转变。

技术与法规双向驱动,智能座舱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协同优化

智能座舱正进入“舒适与安全并重”的新阶段,行业在持续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同步探索与之相匹配的安全技术方案与标准体系建设,旨在筑牢从物理安全到数据安全的全方位安全防线。

致谢

自2021年以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持续开展“CSAE汽车技术预见”系列研究,连续四年发布《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报告》,并于2022年发布《前沿技术趋势报告》、2024年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全球十大技术趋势》,持续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趋势的研究与跟踪,旨在科学预判技术发展方向、引领行业创新突破。

此次发布的《2025年汽车智能座舱技术趋势》报告,是CSAE汽车技术预见系列研究在智能座舱领域的首次深入拓展,凝聚了众多行业专家的真知灼见与前瞻思考。

本研究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得到了佛吉亚中国的大力支持。在报告研究过程中,学会得到了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一汽、东风、长安、北汽、比亚迪、奇瑞、长城、蔚来、奥迪等整车企业,以及华为、芯擎等零部件供应商和中国汽研、襄阳达安等检测机构的众多专家的悉心指导与帮助。各位专家的专业见解与严谨论证,为本报告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谨向所有为本研究贡献智慧与力量的专家及合作单位,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