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霖副局长出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并致辞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9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出席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智能网联赋能新能源汽车发展” 主论坛并致辞。

 

甘霖指出,汽车产业是建设国内市场的强大支柱,新能源汽车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消费升级需求,也为疫情后全球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契合新发展格局需要,顺应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响应国际社会碳中和愿景,必将达到预期效果、涌现丰硕成果。

甘霖表示,市场监管部门正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和优化服务一体化推进,建立发布涵盖汽车功能安全、车辆能耗、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立车辆事故报告制度,建立OTA备案评估制度,探索汽车质量安全沙盒监管新模式,应对新型安全问题。

甘霖强调,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局,势在必行,要强化产业质量导向,优化产品供给结构,打造产业质量优势,严格市场质量约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持续提高开放水平,扩大开放空间,为世界贡献经济增长动力。

2021年9月15-17日,“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1)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共同主办。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代表,围绕 “全面推进市场化、加速跨产业融合、携手实现碳中和”主题,就“碳中和愿景下的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战略”、“碳中和愿景下的新能源汽车与能源协同发展”、“智能网联赋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等议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展交流研讨。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万钢副主席,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再次参加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依托人口数量、国土空间、经济体量、统一市场、产业配套等优势,中国成为全球少有的超大规模市场,既为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强劲动力,也为深度参与全球市场分工和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汽车产业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支柱,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消费升级需求,也为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增长做出积极贡献。今年大会聚焦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及低碳绿色发展,本场论坛以智能网联赋能新能源汽车发展为主题,契合新发展格局需要,顺应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响应国际社会碳中和愿景,必将达到预期效果、涌现丰硕成果。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和优化服务一体推进。截至目前,发布涵盖汽车功能安全、车辆能耗、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标准149项;认证机构对477家汽车生产企业颁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3912张;督促企业召回新能源缺陷汽车128.38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22.13%。同时,针对火灾、碰撞事故不断的现象,建立车辆事故报告制度,增强车辆缺陷调查的针对性;针对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引发的新型安全问题,探索建立了OTA备案评估制度。此外,还会同有关部门就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及时约谈指导相关企业;对汽车芯片市场哄抬价格等突出问题立案调查;规范和减轻新能源汽车检测收费,切实回应社会关切。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局,势在必行。结合市场监管职能,我提出4点建议:

一是强化产业质量导向

经过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挑战依然严峻。与销量一样,市场监管部门受理的新能源汽车投诉举报也与日俱增。消费者关心续航里程、充电便利性、车辆安全、维修保养等问题。因行驶动力中断、动力电池故障、制动力不足等缺陷引发的召回,屡屡发生。新能源汽车发展依然面临着关键技术突破、工业转型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难题。因此,在产业发展层面,要破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发展与安全、供给与需求,深入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市场治理层面,要坚持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加强竞争执法,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完善消费维权机制,提升质量基础能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二是优化产品供给结构

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创造新消费新需求,推动消费升级扩容,促进国内大循环。从供给侧角度,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企业主动性,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消费趋势,加快产品迭代创新,持续扩大优质、时尚、中高度车型供给,积极培育个性化定制生产、按需制造等新模式,实现产品质量由标准符合性向质量竞争性、需求适用型、用户满意型跃升,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带动新需求。从需求侧角度,除健全鼓励消费政策外,要厚植质量文化土壤,倡导科学理性消费,改善消费体验,提高售后服务和车辆维保水平,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刺激国内消费市场不断做大做强。

三是打造产业质量优势

当今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部分国家以安全、环保、低碳等名义出台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业要实现新突破,必须健全产学研用技术和质量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形成以标准、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在产业传统优势领域,聚焦质量发展短板弱项,突破产业质量基础瓶颈,实施技术升级和质量改进,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加强未来应用场景下的技术标准、质量管控等技术储备,坚持专利、标准的创新引领,防控前沿技术应用中不可预期的质量安全风险;在产业融合发展领域,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应用,深化业务关联和链条延伸,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融相长,培育质量竞争型产业集群。

四是严格市场质量约束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技术发展,不仅对现有的市场形态、消费习惯产生了显著影响,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新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增加了消费维权难度,对现行的标准、准入、认证、检测、鉴定及数据归属权等市场监管法规、体制及模式,提出了挑战。维护新能源汽车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需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鼓励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增强市场主体活力,需要持续监管改革,在约束上包容审慎。我们将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成果标准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在用车辆事故调查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督促企业履行质量担保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加强重点领域价格执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完善内部举报和举报奖励制度,建立多元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推行消费投诉信息公示,推动公益诉讼,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还需要政策上的引擎、技术上的突破、管理上的加强、市场上的拓展。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破解各种难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会不断发展壮大,迎来美好明天。同时,中国将持续提高开放水平、扩大合作空间,同世界共享中国技术发展成果,为世界贡献经济增长动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