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EVC 2021 | 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商用车研究院院长彭旺:比亚迪商用车电动化的实践与展望
2021年9月15-17日,“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1)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共同主办。本次大会以“全面推进市场化、加速跨产业融合,携手实现碳中和”为主题,邀请全球各国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展开研讨。
在9月17日下午举办的“公共及特定领域电动化解决方案”主题峰会上,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商用车研究院院长彭旺发表精彩演讲。
比亚迪商用车研究院院长彭旺的演讲包含三个部分。首先,商用车低碳化是大势所趋,而且渗透率会稳步提升;其次,比亚迪坚持“7+4“的全市场战略,布局了面向不同场景下的新能源商用车产品,打造了高安全、高性能、高标准的“26111”核心技术平台;最后指出,车辆的电动化、产品的智能化以及能源的低碳化是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及其他关联行业协同创新三个大的方向。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这两天的会议我们感触很多,既看到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也跟同行交流了很多目前大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整个大的背景下,除了能源安全以及去年习主席提出来的“双碳”宏伟目标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从早期的煤炭到第二次能源革命的石油,再到新能源改革,从少碳到无碳这样一个大方向,在这样大背景下国家提出来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么一个大的战略。
从整个交通运输行业来看,整个交通运输行业占全国碳排放将近10%,在交通运输行业里面碳排放的大头是道路运输。从道路运输跟其他板块的运输比重来看,它的占比非常大,而且这一部分里面,包括了乘用车和商用车,商用车的销量比乘用车相对少一些,只占到我们整个国内汽车销量的20%,将近1/5,但是是碳排放的大头,占整个行业的一半以上,商用车领域的低碳化是整个交通行业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
在过去一年我们国家商用车的销量达到513万台,其中新能源部分只有12万台,整个的渗透率只有百分之二点几。把商用车的领域分为客车和卡车来看,客车整体渗透率比较高,这些年城市公交渗透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货车部分的渗透率比较低,只有不到1%,这么大的市场、这么明确的方向,我们认为未来卡车的渗透率会加速提升,未来整个商用车新能源率会进一步提高,而且这个速度从乘用车新能源率的提升速度来看应该非常快,今天上午交流关于中重型新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家都比较有信心。
比亚迪是2002年开始研发动力电池,也就是我们从事车辆的研发之前就已经开始研发跟设计动力电池。在2003年我们进入到汽车行业之后同步组建了电动汽车的研发团队,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推出全球首款双模电动车,在2011年我们向深圳大运会提供200台大巴的任务,2015年我们提出了7+4市场全产品领域的电动化战略,在2018年我们发布了IGBT 4.0技术,去年我们发布了业内当时唯一能够通过针刺试验的刀片电池,在今年的上半年我们基于多年的混合动力技术的积累发布了超级混动DM-i和DMP技术,同时前段时间我们发布了面向未来的e平台3.0。
比亚迪坚持技术为本,创新为王,技术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在消费者以及用户的选择下,新能源全球累计推广已经超过100万台,是目前中国所有汽车品牌里面唯一一个覆盖了欧美、日韩汽车发达国家的汽车品牌,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8年位居第一。上个月在整个新能源市场非常火爆的大背景下,上个月新能源汽车的总体销量创记录的超过6万台,这也证明了中国的新能源市场越来越被消费者认可,老百姓接受度越来越高。
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就发布了7+4的全市场战略,7个主要领域加4个特殊领域,我们认为这些领域里面只要是用油的地方就可以用电来替换,这个就是我们整个汽车电动化的大的战略,11个领域里面大部分是商用车领域。随着这几年产品的实践和推广,我们也发现不同领域的电动化速度、要求和政策的配套都不一样,所以电动化的进程有快有慢,像城市公交目前已经都能接受使用纯电动汽车,环卫车还有某些工程车辆都陆续尝试电动汽车。
基于大的7+4的背景,我们布局了面向不同场景下的新能源商用车产品。客车覆盖从6到18米整个产品序列,城市物流从最末端的社区物流到中间的支线物流,包括城市环卫、港口牵引、水泥搅拌,以及渣土车、邮政、公务、机车摆渡等不同领域都做了电动化的尝试。整体来讲商用车的用户对于电动车的接受程度以及接受渠道远远不如乘用车,但是从城市公交产品推广经验来看它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把城市公交这一块总结为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客户需求,第一种是跑这种干线的,一般都在城市的主干道里面,上下班比较拥堵,比较人性化。第二是直线公交,一般都是地铁站公交干线社区的接泊,车辆比较小,比较灵活,它的车速相对城市内的干线公交车速更快一些,所以在车辆的选择上我们会小型化的进行匹配,电量也会相对偏少一点。第三种是大城市的快线公交以及二三线城市,省会城市和周边城市,甚至郊区的快线公交,比如说机场、高铁站,主要是以坐为主,载客量不多,但是速度要求快,所以电车装备不少,动力要求强劲。全球推广大概6万多台城市公交车,从用户的使用过程来看,确实有一个原来对电动车完全的不了解,到抵制到喜欢慢慢熟悉、了解到最后喜欢的过程,以前有客户说他们的司机不愿意开,怕不知道怎么处理抛锚或出现冒烟起火等情况的各种顾虑。在我们小范围的投放之后,很多司机发现电动车的好处,包括造型非常时尚新颖,乘客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更愿意选择乘坐电动车,后来他们招聘司机的时候,有很多司机就专门来应聘开电动汽车,这个中间花了3到5年的时间。我们市场的推广和需求跟7、8年前纯电动公交的推广背景是一样的,大家接受不多,对产品不了解,渠道也很少。
城市物流也是接下来在商用车的这些细分领域里面比较容易电动化的。它的活动范围和公交车类似,在一个城市里面跑,但是从场景来讲,公交主要是装人,这个主要是装货。不同的线路需求有不同的产品来匹配,路线长一些的装载量大一些的选择中卡轻卡,稍微小一些的、线路短一些的、到末端的,我们选择车会小一些,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来匹配不同的产品。
另外一个在商用车的细分领域里面大家非常看好、能够快速进行电动化的领域就是环卫市场。环卫市场的作业场景路线也是基于城市里面的公共区域,它的路线跟公交车一样非常固定,它的充电的使用其实也可以使用公交的充电站,可以公用。这个市场从这几年的表现来看,大家非常关注,有很多企业推了不少产品满足这种市场的需求。
前面是介绍的产品布局,商用车的研发从2008年到现在,所有这些产品归集到整个底盘平台,我们总结为“ 26111”核心技术平台。这是一个高安全高性能的底盘平台,这个2是指驱动的2合1,但是里面也有不同的形式,我们在干线公交上用的是轮边驱动,在物流车上用的是同轴桥的驱动方式;6是指高压电控6合1,把分散的高压模块进行集成,可以同时控制双电机的车辆底盘,第一个1是指比亚迪高性能的标准电池包,在去年我们发布W电池,从今年开始我们在比亚迪的商用车上开始使用W电池。第二个1是集成式的低压控制模块,BCM网关,比较分散的小的控制进行整合,深度集成,可以做到8合1,9合1,深度集成以后减少了整个电气件的连接数量,也降低了功耗。这个1是置换的大屏,这个在货车领域需求不一样,在公交更多是把公交汽车上客户需要显示的所有需求融入进去,包括监控,360,还有这种调度,空调各种需求。在卡车上更多是司机对车辆的基本操作,像多媒体空调,还有一些车辆的其他的设置。
这个平台的看法,它的完成也是标志着我们以后整车的产品也会基于这个核心变量去打造,而且所有这些技术产品的研发,最核心的出发点就是要安全。现在不管什么样的用户对于电动汽车最担心的还是安全,怕触电,怕出事,前面三电部分的261电池电机电控,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同时我们也跟同行业内一起做一些共同研发的模式的探索,我们希望大家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够共同研发一些平台、产品、技术,能够把这个蛋糕做大,我们从去年开始跟MINO合作,包括整车的开发模式和三电的设计开发模式。同时我们也跟一些客户摸索底盘的合作模式。因为不同市场的用户,他对车辆驾驶本在的需求是差不多的,但是乘坐包括驾驶区使用的习惯和要求,每个地区不一样的,我们在有些区域跟当地的车市场一起合作,不同的模式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需求,更好的进一步促进产品的换代升级。
接下来这个是我们在整个全球的推广情况,客车全球累计推广将近6万台,卡车1万台,而且遍布了很多发达国家,2015年进入日本市场,2019年进入德国市场,左上角的第一张图片是当时在深圳,2011年的时候在深圳大运会投放的第一批比亚迪纯电动公交车,从2019年开始到现在陆续推200台第一代的纯电动汽车,第一代的纯电动汽车已经退役了,现在是用第二代的技术,通过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验证,也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我们的产品可以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最后一部分简单谈一下对商用车电动化未来的想法。这个市场发展的确实很快,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身还有产品端的问题,技术上我们还要进一步突破的,比如说车辆的整备质量,因为受限于电池能量的密度,还有就是充电时间,在部分场景下达不到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在早期,在购置补贴单一政策的引导下,在市场上出现一批技术不太成熟的产品,导致第一批电动车用户觉得对电动车不太放心,觉得使用上有顾虑。目前市场上还普遍存在用户的购置成本偏高,加上技术设施不完善,这是方方面面的一些问题。我们今天跟一些同行做交流,虽然新能源的赛道很宽,有很多选手,但是企业要想能够在这个长跑当中跑的远、跑的更久,大家都认为要掌握核心技术,要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才能够解决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才能够真正打消用户的顾虑,所以技术的突破我觉得是未来整个行业里面各个企业都要考虑的一个方向。结合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走访了一些用户,特别是卡车的用户,他们关心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购置成本高,虽然可以通过计算跟他讲在使用过程当中节省下来的费用,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抵消出行成本,但是目前市面上新能源车价格还是高出很多,这是后面每个企业要去突破的。第二个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打消用户的顾虑,在某些场景的应用模式上应该做一些尝试,目前国内有不少企业开始做了一些案例,虽然完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向。
我们总结了8大领域里面国家提及到的目前新能源的渗透率。城市公交不用说了,特别大,特别是保有量比较大的商用车领域,我们认为环卫跟城市物流机会非常大的,也是优先达到5%,甚至10%,是新能源渗透率拐点的细分领域。其他领域很多企业也在做,但是目前来看,如果没有政策进一步的支持,可能电动化率非常慢。接下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们还会把重心放在公共领域,这是优先要进行电动化的领域,同时也会配合试点城市政策的落地跟产品的推广,能够进一步的去提升我们整个新能源的渗透率。
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基于电动化智能化的产品推出速度非常快,各个企业也在积极的部署和做产品的试用,以后肯定是万物互联的时代。车网协同和车路协同会慢慢的应用起来,我们在这些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跟日本软银做了无人驾驶摆渡车的运营,在深圳物流园里面做了无人驾驶卡车的接泊,以及仓库之间的调度,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做了无人驾驶的产品可以很好的实现,打通内部的智能调度跟仓库外智能的转运,这个项目已经在华为的物流园开始运行。
总体来讲车辆的电动化、产品的智能化以及能源的低碳化是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及其它关联行业协同创新三个大的方向。比亚迪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向往,在宏伟目标的规划下我们愿意跟汽车同行一起共同努力,为这个目标早日实现一起奋斗。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