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EVC 2021 | 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汪建球:5G驱动智能网联落地应用新思考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2021年9月15-17日,“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1)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共同主办。本次大会以“全面推进市场化、加速跨产业融合,携手实现碳中和”为主题,邀请全球各国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展开研讨。

 

在9月16日下午举办的 “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 主论坛上,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建球先生发表精彩演讲。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移动的汪建球,在移动产业研究院负责交通领域,非常高兴来这里分享中国移动在交通领域的工作和相关的一些思考。

    从去年开始的国家推行5G的新基建,7个方向中有2个方向是关于交通的,主要是推动传统交通的基础设施与5G。像AICDE一些新技术的融合,本质我们理解就是交通的数字化,其中中国移动在车路协同,像智能网联和智慧城市示范区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探索,也参与了国家的攻关项目,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落地,逐渐有一些对于项目的理解,可能跟刚才郑总讲到的总体规划和对未来思考可能不一样,我们更多是对于目前实践的一些回顾。

    第一个理解就是5G+AICDE是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这些技术落地的一个基础。第二个,我们认为重点区域的先行先试是整个发展的路径,全国有大量的示范区在做,怎么样通过这个示范区去打造一些样本,找到最佳的实践进行全国的推广,这个可能是我们目前看到比较可行的一个路径,毕竟这个市场还不是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第三个,产业融合是自动驾驶发展的一个保障,因为这个事情太复杂了,刚才各位专家也讲了,不是一家能搞定的,确实要大家一起合作来做。

    中国移动在5G建设这个方面其实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渐在用户的规模、包括频率和技术主网上面建立了优势,比如说移动目前积累了三个频段,原先是两个频段,现在加上广电的那个700M也是移动单独建网的,所以说我们逐渐在频谱上也取得了一些优势,就是700M广覆盖的能力,加上4.9G的这个频谱其实比较少用,所以我们更多用在专业领域,像我们在交通领域用的最多,最特殊的一个领域我们是达到13公里以上的一个高空,就是原先像飞机联网是5M一架飞机,我们达上去以后做测算能够达到500M一架飞机,也就是说以后大家坐飞机上网就不是问题了。这是整个网络频谱的优势。

    移动定位在5G方面的优势就是5G是一个国际标准的推动者、关键技术的引领者以及赋能各行各业的一个开拓者,这个定位其实还是比较高的,移动在5G上也取得了很多的进展,比如说全国已经建了50多万个基站,上千亿的产品拉动计划,推动的用户数也很多,像现在5G的套餐用户数已经达到2亿多,我们划分了18个细分行业,计划打造200个龙头示范项目,全国超过4千个商用案例,这是我们这两年的目标。

    中国移动其实从17年开始做相关的测试,到无锡是全国第一个工信部的车联网先导区,再到去年苏州第一个5G新基建项目,再到今年第二个5G新基建的项目,其实也积累了不少的能力。在这些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有很多的问题,就是说有很多的场景大家都觉得能够落地,比如说市区、高速等等,其实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在城市里面“双智”试点,示范区如何进行全域的推广和落地,现在还在研发和试点阶段的自动驾驶技术如何找到它的市场空间,在这些东西都能够广泛应用的时候,安全体系怎么办?其实我们一直在思考,因为我们毕竟做研发最终是要落到真正的应用场景做,移动的业务往往就是全城全网覆盖的,所以我们要思考大范围使用的问题。

    那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智能网联如何在城市全城全网去用,目前来说其实问题还是很明显的,比如说从规划方面来看,其实整个城市去看,我们一个省有多个城市在做,比如说江苏、苏州、无锡、南京、常熟、盐城都在做,同时一个城市里面也有多个区在做,可见有什么问题呢?就是怎么使得它们能够一致化,在规划层面其实目前来说是缺乏一个统筹的规划,标准和相关规范是缺乏的,建设方面来说缺少一个和数据协同或者能力底座,然后导致最后的应用阶段它的数据信息安全都不一致,特别是跨区域以后这个应用根本就不可能连续,这是目前的一个实际情况。

    我举我们在做的一个项目做案例,在一个城市,我们移动其实做了两个区域的项目,都是我们负责总集成,其中平台也是用我们的,但是因为主导方和业主方都不同,大家都有不同的诉求和要求,将来这两个区域的应用扩展到城市应用的时候,打通这个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也在思考怎么做全城覆盖,那我们就做了一个分析和研究,就是两个区其实有自己的一个区隔,一个区偏工业园区,就是它的汽车产业会比较发达,更多希望提供测试认证类的一些服务会更多一些,另外一个区就偏市中心,它更加需要移动和办公的环境,所以它更加片强于智能网联相关服务应用,所以我们建议两个区在规划上做一些区隔,同时也做一些相关的沟通和合作,整个我们希望是区级和市级两层的规划来做,整个在市级来说我们希望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建设来打造一个智能网联的数据和能力底座,这是一个协同的基础,然后支撑跨区的一些交通调度、城市级的分析和跨区应用,整个市级的平台是一个重点式统筹,关注权益的一个应用覆盖和服务的连续性。区级的重点就是更加偏应用本身,根据区的一个特色做灵活落地。最后形成一个逻辑统一、物理分散、云网一体的云控基础平台,我们希望在一些先进的省份可以进行一些区县覆盖,这样就可以达到以后发展的目标。

    云控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基础能力的建设,我们更多专注在移动具有优势的地方,网络通信计算信息一体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实现网络服务和数据服务的融合,最终通信网络和计算平台的融合,这是我们的一个目的。所以你看到有毫秒级,其实我们更加关注在百毫秒级到秒级的数据交换和应用场景,这个场景才是真正自动驾驶和智慧城市融合的服务场景,我们最终定位在时空网络运营数据服务和市场服务这两个方面。

    我们也面临几个自动驾驶的问题,包括市场容量和需求,还有市场产出的性价比,这是我们一直在困惑的地方,其实我们移动在这个领域投入的人数是几百个人研发的规模,每年几亿纯研发的投入,所以这个地方其实我们每年运营项目产生的利润是远远不足支撑我们继续研发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三点怎么去推进?比如说我们在研发过程中跟很多知名的高校和国际化的企业成立一个集团级的联合实验室,其中有一个重点的方向就叫AVP,怎么样加快这个AVP的商业落地是所有AVP相关企业都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AVP依赖于车和厂站,就是最后停车场的条件,但是碎片化比较严重,同时上量上规模也比较难。

    这个产品我们做了两手准备,第一是AVP本身的技术,我们是瞄向将来的技术路径,根据特殊场景去看这个应用场景怎么样落地,同时我们又做了一个AVP的技术路线,瞄准现在存量车的市场去解决存量车泊车的问题,这个量是很大的,而且通过我们现在的一些研发逐渐觉得也在商业落地的阶段,这样就是通过技术的降维,一方面满足目前的市场,市场规模是很大的,通过一个AVP的技术转化也就落地了,同时如果商业落地之后我们有产生大量的数据和样本,反过来又能够反哺这个AVP的未来技术能够继续往前走。

    移动在这个里面提供的5G网络能够做什么呢?其实更多提供的是5G的边缘计算能力,降低成本、加快部署,因为不能指望每个厂库的改造量会很大。第二是通过AVP的边缘应用服务增强场侧的感知和规划能力,使得AVP能够被人所用。所有的应用一旦进入实际的市场以后,安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在移动运营商,安全是特别注重的,首先我们不是汽车制造厂,我们对于这种交通安全是尽量避免的,我们不希望承担交通安全的责任。

    其次信息安全也是我们一直在承担着国家安全责任的,所以我们对于安全是特别敏感的,针对安全这个方面的需求和风险其实是很高的,除了通用的一些信息安全,比如是数据安全、平台安全这样的一些安全风险以外,运营商还面临着自己特殊的安全,比如说移动性的一些应用,移动性带来的连续性服务问题,低时延长的移动场景对于我们网络时延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认为的网络安全风险。

    在这些安全风险面临商业落地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挑选一些典型的场景,比如说园区,小区域内开放区域、高速这种跨省的典型场景去看,哪些先落地,我们先解决这些问题。移动也在构建一个安全体系架构,主要是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在架构层面,我们更多是关注平台和网络的能力融合,建立“云-网-边-端”一体化的信息安全体系。第二个在业务安全层面上,我们更希望把业务的一些应用的安全需求无缝嵌入到车联网的网络中来,去满足业务上的一些低时延、高并发、高可靠的指标。在数据安全上更多是建立数据安全通道,加强数据的存储包括分发的分级安全体系。

    开始我们也提到了我们有很多的工作推进和联合实验室在做,但是移动在整个架构中能够担任的工作内容还是很有限的,而且很多应用问题和商业问题的复杂度也很高,所以也是利用不同的合作形式跟联合实验室、联盟、标准组织、合作库这样的方式来跟大家一起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这是我整个发言的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