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EVC 2021 |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宇平:共建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推进碳减排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2021年9月15-17日,“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1)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共同主办。本次大会以“全面推进市场化、加速跨产业融合,携手实现碳中和”为主题,邀请全球各国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展开研讨。

 

在9月17日举办的主题峰会“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及绿色高效产业生态构建”上,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宇平做专题演讲。

他介绍了回收溯源、绿色拆解、梯级利用再装配、储能电站与电池包、资源化利用、化学提纯与原生化、材料再制造的格林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他指出了未来格林美深耕“开采城市矿山+新能源材料”双轨驱动模式,共建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推进碳减排。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感谢肖老师的主持,最近开几次会都是最后一个发言,因为站在这个新能源产业链来讲,我们做循环利用肯定是后端的,但是后端又不得不讲它很重要,因为后端做好了可能对于前端,无论是汽车生产还是电池生产都是很有帮助的。今天我看大会也发了共识,也强调整个全产业链的同频共振,包括加强电池回收,因为我们公司做循环利用做了20多年,报废汽车、电子垃圾和电池我们都做。虽然我是最后一个发言,但是我希望我能够为坚守在大会最后的朋友带来一些有益的信息,给大家提供帮助。

我也简要讲一下背景,回收利用来讲是一个新的产业,所以双碳对于我们整个新能源+回收利用我认为是大有可为的,大家也看到了碳减排很热。但是现在还有很多未知的问题,在我们格林美今年也是成立了碳减排小组,现在也在带一帮人做核算,这个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排放多少东西,它是相对来说确定的,但是你怎么去减排呢?减排怎么样才能转化为效益,这是很难的。

另外对于新能源的机遇来说,现在5G基站应用也很快,我们做梯次利用基站是一个很好的场景,包括新的梯次利用电池,这个应该会急剧拉升后续电池的发展。现在大家都讲是TWh时代,确实如此,可能在座的电池生产厂家他们加起来都有好几百GWh了,可能再加上其他的应该都不止1千个GWh了,可能会更多。

站在后端来讲,回收利用确实关系着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它的核心来讲第一个就是环保,第二个就是战略资源的安全,还有一个就是拆解过程和梯次利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我们自己做了一个测算。这个结合一些行业数据,总体来讲的话,应该说按照目前很多证券研究机构的测算,确实来讲就是再过5年时间,回收利用的市场应该是可以实现千亿的规模,所以这个里面会孕育很多新的一些商业巨头。从整个新能源材料来讲,资源肯定是最核心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电池发展,进而带动各种锂、镍、钴这些资源的需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以中国的这个资源稀缺度来说的话,我们是没有办法光靠买矿进行精炼加工,就能满足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的,那么突破点在哪里?就是靠回收。

我这边也做了一个测算,我们可以在2025年,以现在中汽估算的数据,我们退役的累计量在78万吨,通过回收利用差不多可以收到3万吨的基础资源,相比前面需求量来说,从锰的角度来说最低都可以达到42%以上。镍、钴、锂应该是更高的水平,所以回收利用站在整个产业链的供应链角度来讲的话,它是非常关键,而且作用是比较显著的。

另外一个从减碳的结果来讲它也是比较突出的,我们今年做了社会责任报告,因为作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现在越来越强调。我们现在聊一聊减碳,比如说格林美去年全年利用了5百万吨的废物,大概碳排放有32万吨,但是减碳有42万吨,其中减碳主要是回收利用。讲到电池回收利用这一块,算了一下我们去年全年减了6万多吨,所以它的减排效果还是很突出的。

我们也是2030年实现碳中和,我们也在创造一个叫净零碳的示范园区,现在以武汉为例。因为武汉主要就是做处理废物的,加上清洁能源和回收利用一起算的话,可能实现这个碳中和的时间,比集团2030年的总体目标可能还要更早一点,这里就考虑到我们后续的回收利用要加大。

在碳减排研究方面来说,今年成立碳减排小组,我们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基础,看了很多的文献。我们做了核算,现在摆在我们整个行业里面是很头疼的,包括刚才肖老师讲的,你如果做锂电池的生产要去核算,你的电是黑色的电还是绿色的电,每个环节都会有碳排放,即使是环保也会有碳排放,因为你要用电,那你怎么考虑这个标准合不合适?或者怎么去对比?比如说前面算的6万多吨怎么减出来的?以我回收的量去测算二氧化碳碳排放折算的当量,再对比这个理论数据,通过这种方式来计算。实际上这种计算现在还没有权威的依据,现在国际上面都没有这种标准,那这种标准就需要我们去推动。带着我的团队跟相关北京机构,我们做梯次利用和再次利用企业碳减排的计算,但是核心是标准,你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大家认不认。如果认了可能你这个标准最终到生态环境部门去,就不单只是看排放了多少,可能会看减了多少,现在碳的交易量和价格都上来了,原来28块钱现在涨到45块钱一吨了,我估计还会涨。

格林美在动力电池方面,已经做干电池做了20多年,一直做到电池材料的制造。我们现在在动力电池材料的市场前几年都是世界第一的,去年因为疫情影响掉到了第三,我们目前是中国最大的钴镍粉末的制造基地,从干电池一直到三元动力电池走了20多年。

我们切入动力电池回收是15年,因为当时格林美钴、镍的加工能力占到了全球新能源电池行业的20%左右。我们从国外弄了很多的钴、镍回来,然后再销售出去,我们希望通过回收方式再把镍、钴的战略资源弄回来,基于这个战略我们也一直在布局。

当然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从回收、拆解、梯次、产品开发到资源化处置和材料再生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今天跟大家分享不是说我们做得有多好而是我们对这个方面的实践。很多人对动力电池感兴趣,可以通过我们的PPT了解一下动力电池大概会做哪些事情。

我们当时提出了价值链,价值链就是说把这个汽车上面的电池,从材料端开始,然后再做成新的电池,做到汽车退下来做梯次,然后再报废,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个闭环我们命名为价值链,它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我可以跟在座的电池厂和汽车厂合作,那这样的话我重新把这个闭环打通,给大家提供一个很好的后端支撑。

这个里面的难点在哪里?生产者责任延伸,现在动力电池有时候回收很热,无论是政府、媒体、资本都是高度关注,就像咱们的会场一样,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但是这个温度有点冷,还没有起来。但是我相信这个市场会做很大的,而且现在很多生产者纷纷加入到这个阵营里面来,所以生产者如果重视这个事情,可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站在国家产业角度来说就比较好做。

我们也提出了很多的模式,比如说共建价值链通过社会责任和碳中和的方式去做,我们提出跟动力电池企业之间建立废料换原料的闭环模式,我们今年建立了这个协议,大家听到报告也听到欧盟电池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如果你去解读的话会发现一些信息,第一个这是一个新的游戏规则。第二个所有的都要做碳足迹。第三点到2030、2040年它要求比例,如果满足不了,可能就没有办法做海外市场。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讲积极的研究对接好欧盟电池法,早点做未雨绸缪的事情是很好的。现在如果我帮大家把这个回收利用做好了,你能够用到我的再生材料,它首先就是减碳的,它天然就是环保的,那我能够给钢厂提供很好的废钢也是天生很好的减碳原料,这应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但是这个行业也确实不好做,最近我们也拿了一个大课题,我梳理了一下,行业里面从回收包括机械化拆解、检测、梯次以及材料再造和安全管控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和预期效果,还要再花几年时间才能解决,这里我就不展开了。

谈一下我们是怎么做的,到目前为止申请了300多个专利,所有跟国家动力电池相关的标准我们参与了。第一个问题就是讲动力电池回收很困难,你要赋予碳足迹首先要追踪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在工信部要求企业自己去上报这个信息,但这是不够的。比如说现在最核心的就是二维码,大家如果去找格林美的动力电池回收,你只要一扫这个二维码就知道电池到哪里去了。比如说我跟奔驰合作就可以把这个二维码提供给奔驰公司,它就可以追踪,最终得到最右边的效果,就像大家看快递一样的,知道电池去哪里了,这是第一个部分进来了。

那进来了以后可能得拆解,模组拆解可能有几百个,再到电池可能有几千个,那我构建一个家族式的溯源,就是把你的三级关系全部建立起来了。再到下一步我做成了这个产品,我可以进行追踪,知道它的去向和生命周期再把它收回来,通过这些方式最终把这些数据比对到国家的平台上去,这样的话电池交到我的体系里面就比较放心,再去做碳足迹就有依据了,不能说空口无凭搞了多少吨,那个可能就对不上账。

另外在处理技术装备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升级,实际上现在动力电池的拆解处理很困难,我最近带了一个小组在搞C2B的包,很难的。我们遗憾拆解过程中,开发的装备没办法做到很好的智能化,但是会把这个物料的输送,包括信息化,把它挂进去。但是我只能靠人工拆解,现在也在按照这个智能化用机器去拆解,可能到今年下半年或者到明年才能应用。

刚才讲了C2B的包两个人拆了一天才拆了一个包,在座的可能有做电池包的。为了让这个电池包模组固定,里面可能会打胶,这个胶打得可好了,那对我来说就是牢和固的关系。当然还有不是C2B的包,那我怎样在我的设备里面充分体现它的柔性化,提高它的成本?所以对于智能化拆解来讲是个永恒的课题,所以大家也体谅一下,其实做后端处理来讲是不容易的。前端可能你看到很多高大上,车间里很多机器人在做,后端确实需要更多技术投入才能跟大家相提并论。

另外就是有这么多梯次的前提,那你怎么去快速做筛选?其实我有很多种方式,如果BMS能直接读取省很多事,但实际上现在是读取的方式去判别这个电池到底是OK或者其它情况。甚至我们在回收端,有时候只能判断它的基本使用状况或者用了多少里程。要保证梯次利用的一致性,那就要进行快速诊断进行分级,开发出不同的产品,当然我们现在做了一些数据模型,我们现在基本上有两种分析方法也很快,前面可能几分钟,加上半天时间的筛选基本能够把这个电池搞定。但是现在后续的电池越来越多以后,那你就需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库继续开发这种快速诊断的一个方法来进行判别。

所以这边对技术研发做了很多的投入,当然因为我们的总部并不在湖北而在深圳,但是老板是湖北人所以在湖北投的比较大,投了一百多个亿,湖北省给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给了我们两个牌子,所以我们也在扎扎实实地做。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方面形成了三个思路:第一个就是整包级利用,我们判断今后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当然储能电站从原则上不允许做,但我从17年做到现在也就用了一个重组的技术,也是充分得到了验证,1兆瓦时,目前也没有真正问题。这是储能充电桩在无锡的应用,模组这一块我们就做成了一个标准机柜,一组一组的,再小的就做成低速电动车,所以这两年的业务增长得特别快,基本上都是翻倍地增长。我们也配了相应的智能装备在做生产。到最后如果报废的话,我们就通过这个破损分选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但是这个投资也很大,前期如果说放在两三年以前大家比较关注的是镍钴的提取,因为它的价值高。现在这几年开展以来更多关注负极、隔膜和电解液怎么处理。

比如说,首先第一个气体排放或者有机物排放,现在很多人想做再生利用没有办法落地,因为环保局在当地某个城市根本就没有这个容量,你想做也做不了。那你想做的话就得提升排放物的控制水平,可能达到一些超低排放。比如说我们在废水方面它可能用蒸发方式,没有废水排放,那你怎么去考虑再生利用的问题,包括氟离子,到后面去可能这个氟超标,这个发展制约还是蛮大的。

到后面就是变废为宝,这也是我们格林美的骄傲。目前我们能够实现到PPB的管控,基本上这个水平可以超过韩国,跟日本接近了,我们可以达到0.6的控制程度,现在我们基本上是走在全国最前列的,上市公司有年报/半年报,我们应该出口是占到一半以上,这也是代表了一种趋势。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回收,回收确实很困难,回收很重要的,你把这个推给主机厂他也觉得很冤枉。这个回收基本上是以市场化为主,还要有一定的政策规范,两条腿走路才能把回收做好,当然从企业角度讲你得去布局,在座各位很多人买了电动汽车,比如说进到运营商或者是4S店,那作为一个最终终端就得去布局,方便大家就近把电池交到你的手上面,流入正当工厂进行处置。所以我们现在华东、华中的布局,包括京津冀和长三角已经布了6个工厂。

还有就是回收网点的建设,现在国家也在推网点,这是主机厂现在很头疼的,所以基本上来讲是共建。回收网点就好比一种我们农村的沟渠,它的释放作用还有待时日。现在来讲如果网点想当然去建的话,成本很大,可能就垮掉了。但是这个东西又是一个久久为功的事情,还得去做。安全管控也很麻烦的。我跟我们同事讲了一个观点,我们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我们面对的对象就是老弱病残,如果你脱离这个现实去做很危险,可能哪一天就爆炸了。放在你的库房里面,在客户的屁股底下可能都会出问题。所以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不是很好做的。

这是我们在华东的布局,两个工厂也比较漂亮,一个在江苏的泰兴,我们也做成了一个工业博物馆,大家可以去看看。另外我们也在做国际的布局,有很多公司都想在欧洲去布局,我们也希望有机会去合作,一起闯一下欧洲,欧洲是全球新能源第二级的力量。我们韩国的工厂差不多这个月可以投产,印尼还在做前端材料的布局,欧洲我们也很想进去,我们希望跟电芯厂合作。

格林美目前参与了国家的回收试点,我们有三个白名单的资质,后续可能还会再拿,相对来讲目前是最多的。我们也希望以这个作为一个主业,把这个主业做好,我们去年以武汉城市为例做了十年的回收,后来也得到了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

媒体对格林美确实关注也比较多,每年的央视基本都会来报道一下。19年当时央视来采访时,库房是空荡荡的,虽然19年扎扎实实这个量是上来了,但总量和前端的量还是不能比。如果电池推太快了,我们前端也没有做好,所以我们也在等待市场的充分酝酿,去年可能是动力电池的元年,可能到2023年以后,甚至在2023-2025年可能会出现小高潮,后续还会持续增长这个还是很值得关注的。

然后格林美的案例也是被列入到了工信部,今年作为一个“十三五”的典型案例在推介,是关于我们的动力电池做法。未来格林美的模式就是两个,一是开展城市矿山,二是要发展新能源材料。同时我们提出动力电池希望在2025年争取做到25万吨,这个可能为后续公司成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业务板块做贡献,也欢迎各位来跟我们格林美一起来合作,欢迎大家去做客,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