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培训|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暑期系列师资培训回顾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一支新时代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序推进汽车相关专业建设和转型,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培养优秀的汽车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从而带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2023年7月至8月暑假期间,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和全国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承办的系列师资培训圆满完成。
暑期系列师资培训开班合影
本次系列培训采取理论知识、实操训练、岗位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形式开展。培训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讲授、交流研讨、技能操作、企业实践等,分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共享出行服务、新能源汽车技术、车身涂装技术等四大领域,共举办14期,每期培训为7天时长,来自全国29个省份120所职业院校的283位老师参与不同领域的培训,包括17所技工院校、33所中职院校、66所高职院校(含职教本科)、4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共享出行服务、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三个领域的12期培训均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太和桥智慧园区(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举办实施。
参观汽车科普教育基地及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分为智能座舱、智能传感器、整车综合测试三大方向,共完成了6期126人次的培训,同时作为国汽智联1+X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证书高级领域的最新培训内容,同期还考核选拔了全国首批高级考评员和高级培训师。来自国汽智联等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分别就智能传感器、整车综合测试及智能座舱领域涉及的关键技术原理进行了解读,并就各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实操教学,为学员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理论与实践指导。
智能网联汽车三大领域理论讲解与实操训练
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共完成了5期111人次的培训,参训学员们围绕动力电池、交流充电桩和驱动电机系统进行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内容开展了深入地学习。尤其是在实操部分,要求学员使用专业工具仪器按照装配流程,完成动力电池总成拆装,并依据技术规范完成各个系统的性能调试、故障处理和质量检验。此外,授课专家还通过导入新能源汽车典型任务案例,结合丰富的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教学资源包,采用理实一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任务引导、示范操作、实操点评等多种互动教学形式,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及其三教改革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对参训老师未来在新能源汽车专业领域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新能源培训理论讲解与实操训练
汽车共享出行服务领域采取“理论知识讲解、课程体系分析、企业实践考察和虚拟仿真实操”多种类型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围绕汽车共享出行的基础知识、网约车管理实务、汽车租赁管理、中高职汽车营销服务类专业建设标准和共享出行课程体系以及汽车租赁的业务流程和岗位实践操作等方面内容开展。
共享出行企业技术专家授课、学员参观共享出行企业
车身涂装技术领域邀请到了设备工具、油漆材料、虚拟教学、前沿创意涂装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分享,并安排了调色、损伤评估、羽状边打磨等丰富的实操内容,理实一体化的设计不仅让参训老师亲自动手体验新工艺和新技术,更能让参训学员全面、及时地了解和行业信息。
车身涂装培训理论讲解与实操训练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作为2023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该系列培训项目已通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织的审核验收,纳入了2023年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项目。未来,围绕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设发展,基于最新的国家专业教学和实训标准要求,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将紧紧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融通育人方向,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开展更贴近需求、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培训与实践活动。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长徐念峰为培训致辞
在系列培训开班仪式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长徐念峰表示,我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已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正引领着全球汽车产业以电动化、智能化为主要方向的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于发现、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作为国家级汽车科技社团,将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联合行业机构、职业院校、研究单位及产业上下游企业,搭建链接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与人才链、教育链双向赋能的关键桥梁,为产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赋能助力,为汽车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