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EVC 2022 | 协同创新下,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将擦出更多火花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新四化”的变革势不可挡,全球汽车产业奔赴碳中和大势所趋。新形势下,你中有我、亦师亦友的中德汽车产业,面临更多新机遇和新挑战。聚焦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未来又将擦出怎样的新火花?

8月26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期间如期举办。来自中德两国政产学研界权威代表,针对中德电动汽车合作的成果、案例以及未来合作愿景展开深入探讨,并探寻未来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技术和新潜力。

中德携手引领全球汽车产业

绿色低碳发展责无旁贷

今年,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被誉为中德两国合作压舱石的汽车产业,在过往的50年里,依托持续深化的合资合作和持续推进的本土化战略,在传统汽车领域,中德双方创下了有目共睹的骄人业绩。在双方的合作中,中国市场的潜力被充分挖掘,德系汽车品牌的全球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在与良师益友的并肩合作中,中国汽车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人才培养等环节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时至今日,站在中德建交50周年的新起点和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在碳中和的共同愿景和后疫情时代经济增长共同需求的背景下,中德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又将何去何从?

论坛现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中德两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深化合作的优先领域。2011年中德两国共同发布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启了中德汽车产业合作的新篇章。10多年来,双方相继推动成立了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等合作平台,积极发挥了纽带和桥梁作用,企业间的合资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中国成为德国企业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形成了中德汽车产业交融互动,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德两国企业所生产和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超过了290万辆,占了全球市场的70%。事实证明,中德两国的汽车企业通过深入合作,共同引领了全球汽车产业绿色、低碳的发展,加速了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的进程。

万钢判断,未来5~10年是全球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转型升级,加速产业融合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中德两国要抓住机遇,携手同行,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不断推动产业合作提质升级,共同促进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成果惠及于两国人民,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低碳治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围绕未来中德两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万钢提出四点倡议:

第一,增进战略共识,加快推动汽车产业的全面电动化,推动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充分发挥双边对话合作机制作用,加强沟通与协调。

第二,加强政策协同,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的市场化,推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落地应用,促进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智能共享出行模式。中德两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共同研究、推动政策标准法规的协同,共同探索基于减少碳排放的新型汽车产业管理以及政策体系。

第三,深化科技合作。依托中德新能源汽车双边合作机制,围绕着新一代电动汽车的底盘、平台、新型的电子电器架构,新体系的动力电池,新结构的燃料电池等前沿领域联合组织实施政府间的科技合作的研发计划,推动两国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和研发合作,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方面的合作,共同的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第四,拓展产业合作,进一步加强在动力电池以及关键材料、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充电设施汽车材料循环利用等领域紧密的联系,我们在开辟新能源、绿色和数字经济领域来拓展我们的合作,释放产业融合发展的增长潜力,积极拓展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实现互利共盈。

互利双赢 优势互补

挖掘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潜力

谈及中德两国合作,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认为,中德合作不是单行道,始终是互利双赢,而当下最重要是双方在保持传统合作的同时,更要打造新的合作平台、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比如说环保、绿色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等,要不断做大双方合作蛋糕。

“当前全球传统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着颠覆式的新革命,新能源汽车将引领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德国和中国都是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当前两国都处于由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过度期,中德两国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的合作已将近40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也走过了12个年头,可以说中德两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基础牢固,潜力巨大,前景光明,中德的合作共赢必将为中德加深和扩大合作,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史明德说。

论坛现场,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在视频演讲中表示,就全球汽车产业而言,碳中和已经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和愿景。“在交通行业,电动化仍然是低碳转型的关键因素,中国在气候保护方面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国的电气化、电动化也在不断的发展。目前,德国已经有150多万辆电动汽车上路行驶,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比例约达25%,到2023年,德国市场将有约150款电动车型,随着《欧洲绿色协议》的出台和实施以及一揽子减排计划,欧盟汽车产业也将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欧洲和中国都相继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可以肯定的是减碳是正确的,也是重要的使命更是艰巨的任务。”穆勒说,“具体到汽车产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减碳转型,并致力于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对此,中德两国需要共同加速提升动力电池的性能,大力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此,两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制定合理的目标和合适的框架条件,同时还需要加强交流,保证双方之间协调统一透明的路线图,标准法规和管理。”

打通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链路合作

中德企业是深化双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亲历者和践行者。从标准法规到关键技术,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造,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将合作真正贯穿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全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拓展全链路的深度合作,是未来中德双方企业推进合作的关键。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副总裁张琳认为,当下随着气候、环境和能源问题的加剧,以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核心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了全球认可,同时减碳目标能有机地融合和进一步加快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进程,从全新的高度和更广泛的领域来推动整个汽车行业的产业变革和技术发展。

作为在华合资合作的头部德系车企之一,今年6月宝马在沈阳里达的全新工厂正式开业。该项目总投资达150亿元人民币,这是宝马在中国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单项投资,里达工厂遵循宝马集团BMW iFACTORY战略 ,聚焦“精益、绿色、数字化”,以电动出行为导向,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和虚拟化技术,并强调以可持续的方式制造汽车。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表示,宝马在中国的合作不仅限于生产制造,为了真正实现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宝马在中国携手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到减排降碳中。不久前,宝马集团与河钢集团合作打造“绿钢”供应链,除此之外,宝马集团还与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打造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与梯次利用的创新合作模式。不仅如此,为了鼓励和激发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力,宝马集团还与中国本土初创企业合作,为其提供孵化平台。

在“2039愿景”下,奔驰与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同频共振。戴姆勒大中华区首席财务官时琨表示,奔驰在华发展一直与中方伙伴共进,建立数十年积累下来的相互信任。“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不仅限于制造工厂的投资,还积极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目前,在北京和上海,奔驰都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通过本土的技术研发优势赋能奔驰在华的可持续前行,我们希望与中国合作伙伴实现强强共创。”时琨说。

另一家德系车企大众集团提出力争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对此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 Stefan MECHA认为,对于大众来说,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基于几个重要的行业支持:第一是加强电动化产品阵容;第二是实现整个生产环节的脱碳化;第三使用清洁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谈及中德双方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Stefan MECHA说:“中国在很多电动化、数字互联方面的创新位居世界前列,在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中,我们也将这些创新、这些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带向世界。这样的合作会使大众和中国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和深入。”

实际上,区别于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合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车企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潜力已经有着明显的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也受到外方合作伙伴的认可。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常务副院长王德平表示,中国一汽在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生态方面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新能源的汽车产业链为核心的基础,以“五链”的融合来去解决未来的方案,以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来去拉动智慧绿色的交通,和新型的消费链和新的基建链这样五链去融合,来推动未来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

“极狐与德国企业的合作可圈可点,开放合作始终是极狐不变的宗旨,在众多合作伙伴中有很多是德国的优秀企业,像海拉、博世等等,我们秉承着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共同创造出一部世界级的好车而一起奋斗。”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TO陈上华说。

来源:中国汽车报